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22年5月2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这,就是湘西!

湘西头条 2022-05-02


牢记嘱托 感恩奋进

凝心聚力建设美丽开放幸福新湘西


70年沧桑岁月,70年春华秋实。在全国人民喜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之际,湖南省委宣传部组织举办了湖南省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新闻发布会,充分展示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成就。今天上午10时,该系列发布会举行湘西自治州专场,这也是全省14个市州除省会长沙外唯一一个地方专场!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湘西州发展取得了怎样的成果?这张沉甸甸的“成绩单”马上揭晓~


活动现场


发布会现场,州委副书记、州长龙晓华代表中共湘西州委、湘西州人民政府介绍新中国成立70年来湘西州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与巨大变化。


州委副书记、州长龙晓华


湘西自治州专场新闻发布会的主题是“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凝心聚力建设美丽开放幸福新湘西”,展示湘西州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感恩奋进取得的巨大成就,也彰显出面向未来,致力于建设美丽开放幸福新湘西的美好愿景。




五张名片话湘西


湘西州位于湖南省西北部,辖7县1市,国土面积1.55万平方公里,总人口300万人,其中以土家族、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占80%以上,是湖南省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州。


  ★湘西州是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重要论述首倡地

  ★是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

  ★是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和国家森林城市


名片一:湘西州历史文化厚重

湘西州历史文化厚重,拥有1个历史文化名城、4个历史文化名镇和1517处历史文化古迹。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凤凰被誉为“中国最美丽的小城”,世界文化遗产老司城,是中国西南地区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土司城址,里耶战国古城一次性出土秦简3.7万枚,复活了秦代的历史。


名片二:湘西州山水风光神奇

湘西州山水风光神奇,拥有国字号生态文化旅游品牌321个。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吉首德夯,被称为“天凿奇峡”,矮寨大桥是世界上跨峡谷跨度最大的钢桁梁悬索桥,创下了四个世界第一。


名片三:湘西州民族风情浓郁

湘西州民族风情浓郁,拥有26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苗族赶秋节、土家族舍巴节等传统节庆,保留着浓郁的民族风情。


名片四:湘西州资源禀赋独特

湘西州资源禀赋独特,是全国罕见的气候微生物发酵带、土壤富硒带和植物群落亚麻酸带,堪称华中“生物基因库”和“中药材宝库”。


  ★州域内锰矿储量居全国第二,铅锌矿储量居全国第三,钒矿遍及全州,有“锰都钒海”之称。初步探明页岩气储量4.8万亿立方米,可采储量超过1.4万亿立方米,价值高达3.5万亿元,开发潜力巨大,湘西的汞矿、陶土储量名列全省前茅。


名片五:湘西州红色精神薪火相传

湘西州是一片红色土地,贺龙、任弼时、萧克、王震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建立了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有力地策应了中央红军长征,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激励着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前进。




一组数据


新中国成立70年来,

湘西州各族人民始终

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与时代同步伐、与祖国同前行,

走过了自强不息的奋斗历程,

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历史性成就。



按照可比价格计算,2018年湘西州GDP是1952年的62倍,工业增加值是1952年的406倍,财政总收入是1952年的1846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1978年的68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1997年的6倍。




五大巨变


70年前的湘西,偏远闭塞,贫穷落后, 民生凋敝,素有“中国盲肠”之称;今天的湘西,繁荣开放,百业兴旺,人民幸福,集风光美、生态美、文化美、人性美为一体,处处迸发出勃勃的生机,人人洋溢着幸福的笑脸,全州各族人民正满怀信心,昂首挺胸,朝着建设美丽开放幸福新湘西的目标大步前进~


巨变一:摆脱贫困

湘西州即将摆脱千年贫困,迈进小康湘西的新时代。


70年来,湘西州由贫穷落后走向脱贫致富,即将摆脱千年贫困,实现全面小康。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湘西视察,作出精准扶贫重要论述,全州上下以首倡之地首创之为的责任担当,把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大力实施精准脱贫“十项工程”,探索出了以十八洞村为样板可复制可推广的精准扶贫好路子。


五年多来,全州累计减贫55.43万人,贫困发生率由31.93%下降到4.39%,农民收入年均增长12%以上,湘西州进入了减贫人口最多、农村面貌变化最大、群众增收最快的历史时期。


今年2月,习近平等中央领导同志对湘西州及十八洞村精准扶贫工作作出重要批示。2018年,老挝人民革命党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本扬专程来到十八洞村考察。湘西州已经成为全国精准脱贫的聚焦点,为全国乃至世界扶贫事业提供了湘西方案。我们有信心、有决心如期实现脱贫,与全国、全省同步建设全面小康社会。



巨变二:绿色湘西

湘西州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是长江经济带重要生态屏障。


湘西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湘西州深入开展绿色湘西建设,累计封山育林1328.8万亩,森林总面积由1957年的446万亩增加到1319万亩,人均4.39亩,全州森林覆盖率达70.24%,2018年在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中率先获评“国家森林城市”。


湘西州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农村产业面积达到380万亩,农村人平均产业面积1.55亩,建成了全球最大富硒猕猴桃基地、中国最大的椪柑和百合基地,是中国“黄金茶”之乡和全国优质烟叶基地,“湘西香伴”系列绿色生态有机富硒农产品享誉海内外。文化旅游产业迅速崛起,2018年全州接待国内外游客5138.7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41亿元,人均旅游收入1.47万元,成为全国旅游高增长和十大旅游热点地区。文旅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16%,居全省第二。


今年,湘西申创世界地质公园已经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现场评估,又将增添1个世界级品牌。




巨变三:开放湘西

湘西州致力完善基础条件,谱写了开放湘西的新篇章。


70年来,湘西州彻底打破了基础设施瓶颈,实现了封闭落后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巨变。1950年至2018年,湘西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777亿元,特别是近10年来,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9.4%。


湘西州加快推进立体交通网络建设,公路通车里程13028公里,通高速里程481公里,实现了县县通高速、乡乡通水泥(沥青)路、村村道路硬化。铜仁凤凰机场竣工使用, 黔张常快速铁路今年将建成通车,湘西机场2020年实现通航,张吉怀高铁2021年实现通车,即将步入高铁、航空时代。湘西州加快水利能源建设,全州水利防洪、排涝、灌溉、供水四大体系逐步健全,农村安全饮水问题基本解决,基本形成了以220千伏系统为骨干、110千伏系统覆盖全州的电网体系。


湘西州加快信息网络建设,实现了4G信号全覆盖。湘西州着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宜养四宜城镇,全州城镇化率达到46.5%,建成了具有民族特色、山区特征、时代特点的新型城镇体系。州府吉首已经成为武陵山区一颗亮丽明珠。



巨变四:活力湘西

湘西州注重依托资源优势,走出了活力湘西的新路径。


湘西州以文化旅游、食品加工、现代农业、健康养生、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商贸物流、绿色矿业等10大产业为重点,着力建链强链补链,基本形成了以特色现代农业为基础、生态文化旅游业为主导、现代制造业和劳动密集型加工业为支撑、电子信息和新材料等新兴产业为先导的新型产业体系。


黄金茶沁人心脾,酒鬼酒香飘万里,新材料远销全球,新产业蓬勃兴起,文创产品走向世界。湘西州建成了1个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2个省级高新区、7个省级工业园区。2018年成功获批国家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湘西经济开发区被评为中国湘商十大最具投资价值经济园区。湘西州加快政务服务网络建设,“智慧湘西”建设处于全省前列,搭建了全州统一的数据共享服务平台,完成“互联网+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接入。


湘西州大力优化营商环境,全面压缩企业开办时间,降低制度性成本,营商环境进入全省第一方阵,湘西州已经成为武陵山区开发开放的热土。



巨变五:幸福湘西

湘西州加强民生事业建设,呈现出幸福湘西的新景象。


70年来,湘西州始终持续加强民生事业建设,实现了民生艰难到人民幸福的历史性巨变。湘西州围绕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主题,深入推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落地生根,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


湘西州积极推进九年制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和民办教育,建立了从幼儿教育到大学教育的完整教育体系。2018年,湘西州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是1958年的94倍,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9.9%,初中年巩固率为99.3%。


湘西州积极改善医疗卫生条件,2018年湘西卫生机构和病床数分别是1950年的247倍和150倍,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农村贫困人口医疗费用实际报销比例达87.2%。湘西州着力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新农合、新农保、城镇居民医保、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城乡低保实现应保尽保。


湘西州不断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实现了村村有文化室,寨寨有广播站,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湘西州深入推进城乡同建同治、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和“互助五兴”基层治理模式,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显著增强。





答记者问


本次新闻发布会邀请了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湖南日报社、湖南卫视、团结报社、湘西电视台等30多家媒体参加。新闻发布会上,记者们提出这些热点问题。


州委副书记、州长龙晓华答记者问


新华社记者:湘西是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重要论述首倡地,湘西的精准扶贫事业全国瞩目。今年正好是湘西脱贫攻坚的决胜之年,湘西州精准扶贫取得了哪些成效?有哪些成功的经验?



龙晓华:


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湘西州是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重要论述首倡地,备受关注。今年春节前后,中央、省级媒体集中对我州及十八洞村精准扶贫进行了深度报道,我向大家表示感谢。


参加今天新闻发布会的很多人,可能看过一部叫《湘西剿匪记》的电影,这部电影反映的是湘西解放前的真实社会状况。当时的湘西,贫穷落后、匪患严重、民生艰难,人民群众没有一点幸福感、安全感可言。是毛主席领导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了湘西,消除了百年匪患,让湘西人民走上了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经过湘西人民的不懈努力,逐步改善了生产生活条件,基础设施建设迈开了步伐,产业也得到了较大发展。但是,几千年来压在湘西人民头上的贫困这座大山还没有完全掀开。


2013年11月3日,习总书记来到湘西花垣县十八洞村石爬专大姐家,当时石爬专大姐家里除了电灯外,没有一件电器,也没有任何像样的家具,除了大姐穿在身上的苗服比较漂亮外,可谓是家徒四壁,虽然有饭吃,有衣穿,但生活还相当困难。看到这种情况后,习总书记在十八洞村提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16字精准扶贫方针。此后,习总书记和党中央将精准扶贫,打赢脱贫攻坚战上升为国家战略。六年来,湘西州举全州之力大力推进精准扶贫,取得了巨大成效。十八洞村2017年实现了整村脱贫,石大姐家里不仅有了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而且房子修缮了,道路改善了,饮水改善了,吃穿行更方便了;还大力发展起了产业,合作兴办了企业,给老百姓带来了丰厚的收入,十八洞人买了车,大龄青年脱了单,过上了甜蜜幸福的生活;大量外出务工的农民也返回家乡办家庭旅馆、发展产业,收入一年比一年多,日子过得红红火火,老百姓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十八村的变化是湘西和全国精准扶贫成功实践的一个缩影。我们积极推广十八洞村精准扶贫经验,形成了十八洞村从“一枝独秀”到州内外“满园花开”的生动局面。实施精准扶贫带来最大变化,那就是老百姓的生产生活现状有了革命性的变化,那就是老百姓的精神面貌有了崭新的变化,那就是广大农村重新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六年来,我们打响了一场史无前例、感天动地的脱贫攻坚战,与以往历次扶贫相比,成效是最好的,老百姓获得感是最多的,也是最满意的。

湘西精准扶贫之所以取得这么好的成效,其基本经验是:


第一,提高站位是重要前提。党中央把精准扶贫上升为三大攻坚战之一,把脱贫攻坚战作为国家战略这个决策是非常重要、非常关键、非常及时的,是重要前提。东部沿海地区发展起来以后,国家舍得拿出精力和财力,来解决区域性贫困问题,解决区域发展严重不平衡问题,提出了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的总要求。湘西州全州动员,全民参与,全社会支持,四级联动,共同来抓扶贫工作,形成了强大的合力。我们每年整合30多亿资金投入扶贫,参与扶贫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没有习总书记的高度重视,没有党中央的战略决策,没有国家政策上的支持,精准扶贫是很难取得这么大的成效的,我认为这是一个重要的前提。


第二,精准施策是成功的关键。过去历次扶贫之所以效果不是很理想,老百姓也不是很满意,主要原因还是在于不够精准。这六年,精准扶贫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的成效,关键还是在于精准施策。我们遵照习总书记“五个一批”指示要求,紧扣“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因地因人因事定制帮扶政策措施,持续深入实施 “两基两业”和“十大工程”,解决了教育、医疗、住房等与老百姓密切相关的问题,特别是因地制宜发展产业,有效增加了农民收入。这次精准扶贫是系统性、全面性、精准的解决农村贫困问题,达到了既治标又治本的效果。


第三,激发内生动力是必要条件。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加强农村带头人的培养,加强农民教育。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加强农民技能培训,提高自我发展能力,让贫困群众不等不靠,依靠自己的双手改变命运,让贫困群众想脱贫、敢脱贫、能脱贫。教育农民搞好乡村治理,加强乡风文明建设,使农村恢复了生机和活力。


第四,压实责任是重要保障。实施最严格的检查,建立了扶贫领域的资源整合投入、脱贫帮扶、工作推进、督导考评等系列机制,坚决防止数字脱贫、虚假脱贫,确保脱贫得到群众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特别是严格执纪执法,加强扶贫项目和资金管理,改进工作作风。要求干部用心、用情,尽职尽责的干事,干净规矩的干事,干部没有一个敢马虎,确保了精准扶贫成效。


今年是脱贫攻坚决胜之年,我们正尽锐出战,向贫困堡垒发起最后的总攻。我们有信心、有决心、有底气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实现脱贫摘帽,与全国全省一道,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





湖南经视记者:我原来没有到过湘西,总觉得湘西是荒凉落后的地方。前不久我到湘西后,感到很震撼,完全颠覆了我的概念,湘西山清水秀,环境优美,交通便捷,人民安居乐业,不象一个贫穷落后的地方。请问,你们是怎样抓生态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做了哪些工作?



龙晓华: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可以看出,湘西给你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我先回答我州生态保护与建设情况。


绿色生态是湘西的第一形象,绿色也是我州发展的鲜明底色。湘西州历史上森林茂密,古木参天,明清皇宫中的楠木约50%来自湘西,但经过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大炼钢铁后,湘西的生态环境破坏很大,急剧恶化。进入21世纪,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定不移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象爱护眼睛一样保护我州的生态环境,以猛药去疴、壮士断腕的决心狠抓生态环境整治,湘西的绿水青山,又重新展现出秀美的颜值担当。


一是树立了绿色发展理念,彻底改善了生态环境。湘西州从以前大规模毁林开荒种地、乱砍滥伐,到现在全民植树护绿,大规模退耕还林。全州退耕还林面积达到420多万亩,森林面积达到1633万亩、人均5.4亩,森林蓄积量达到4643万立方米、人均15.47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70.24%。这些指标在全省全国都是很高的,被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评为“北延安、南湘西”的南方代表,共同成为祖国南北两个绿色发展的典范城市。我州先后被国家授予“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生态建设与保护示范区”。昔日濯濯童山,已变成了今日绿色海洋,昔日的贫瘠荒凉,已变成今日生机勃勃,湘西大地山川处处披上了锦绣绿装,全州空气质量优,负氧离子高,生态环境美,已成为全国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健康养老的好地方,成为令人心驰神往的好地方。


二是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切实增加了农民收入。我州大力发展绿色生态产业,形成了形成了“林药、林果、林茶、林畜、林旅”等多种林下经济发展模式,今天的湘西州,已成为全球最大富硒猕猴桃基地、中国最大的椪柑和百合基地,中国优质烟叶基地,中国黄金茶的故乡。湘西州人均农林产业面积1.55亩,林业产业总产值达到129.2亿元,全州去年接待游客5638.7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41亿元,人均1.47万元,绿色产业已成为湘西人民脱贫致富,过上幸福美好生活的支柱产业。


三是传播了绿色理念,推动了高质量发展。全州上下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路子,已成为全州人民的强大共识和自觉行动。绿色发展已成为我州检查各级政府工作绩效的重要标尺,我州形成的十大产业,与良好的生态和谐共生、良性互动,助力湘西州后发赶超,跨越发展,湘西州已成为发展最快、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最强的地区之一。


我再回答基础设施建设问题。我们始终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先手棋来下,使我州基础设施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


过去的湘西,是一个美的让人心疼、穷的令人揪心的地方,有很多好资源,由于基础设施薄弱,交通闭塞,与外界时空距离非常遥远,发展受到了极大制约。所以,这些年来,我们着力在解决基础设施和交通瓶颈上下功夫,加大投入,建成了一大批重大工程项目,基础设施条件发生历史性变化。一是改变了肩挑背驮的历史,建成了区域交通枢纽,州府吉首已成为全国18个高速公路枢纽之一。二是改变了靠天吃饭的历史,筑牢了安全水利网,全州形成了防洪、治涝、灌溉、供水、发电等综合水利工程体系。三是改变了油灯照明的历史,建立了绿色电力网,实现了从“没电用”到“用好电”的跨越。四是改变了信息封闭的历史,建立了方便快捷的现代通讯网络,与世界实现信息交流“零距离”。


由于交通等基础设施的极大改善,大大缩短了湘西与外界的距离,将我州的资源优势转化成了产业优势、经济优势,为湘西发展带来了新的巨变。譬如生态文化旅游资源,过去是养在深闺人未识,现在已经发展成为我州的主导产业,每年旅游人次、旅游收入保持20%以上的增速;譬如特色农产品,原来是自产自销,现在已经走出大山,直供港澳地区,远销韩国、俄罗斯等国家,成为国内外高端市场的“抢手货”。


我州基础设施建设并没有就此止步,我们以只争朝夕、克难攻坚的精神,正在建设和即将开工建设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黔张常快速铁路今年年底通车,湘西机场、张吉怀高速铁路将在2020年左右通航通车,铜吉铁路即将开工建设,正在积极争取广清吉重铁路和秀吉益铁路,加上已经建成运营的铜仁凤凰机场,湘西州2个小时左右可抵达北、上、广、深等主要城市,进出湘西更加方便快捷,不久的将来,州府吉首将建成承接南北、联通东西的高铁枢纽城市。


今后,我们将继续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做一些管当前,利长远的事,造福子孙后代的事,重点抓好能源网、水利网、信息网、城乡基础设施网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始终保持战略定力,推动全州高质量发展。






州委副书记廖良辉答记者问


湖南卫视记者:近年来,我们注意到湘西经济发展正迈向开放崛起的新征程。2018年获批国家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以来,湘西州努力优化营商环境,推进“放管服”改革,有序有效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培育了新的增长点。请介绍一下湘西州承接产业转移有哪些优势,采取了怎样的做法?



廖良辉


这个问题提的很好。我州获批国家级承接产业示范区,是继精准扶贫政策后的又一个国家层面的重大政策,为推动我州高质量发展、实现后发赶超带来了新的历史机遇。


我州之所以获批国家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要感谢国家和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我州也具有承接产业转移独特的优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具有明显的资源优势。湘西自然资源禀赋独特,各种生物资源、特色农业资源和矿产资源极为富集,开发潜力巨大。


二是具有承接产业转移的基础。经过多年建设,我州基本形成了以特色现代农业、生态文化旅游业、现代制造业和劳动密集型加工业等为主的产业体系。特别是近年我州大力发展10大产业,承接产业转移的产业基础较好。


三是具有凸显的区位优势。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我州已经成为西南的门户,是连接东西、承接南北的桥头堡,是湖南省“一带一部”的重要节点,是粤港澳大湾区与成渝经济区的中间走廊。


四是具有政策叠加的优势。湘西同时享受精准扶贫、西部大开发、长江经济带、中部崛起、东西部协作等多个国家战略政策支持,多重叠加的政策红利正在加速释放。同时,民族自治州可以制定地方性差异化政策。


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获批后,我州加快推进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精准对接政策。用活用足示范区政策,争取国家和省级政策支持最大化,全面释放政策红利。湘西州今年出台了一系列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加大了优化营商环境的力度,建立覆盖州、县、乡、村四级的实体大厅和“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


二是精准对接产业。我们初步编制了《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规划》,以10大产业为重点,着力承接文化旅游、绿色矿业、大健康、商贸物流、现代农业、新材料、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农产品精深加工和食品加工等产业,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是精准招商引资。积极深化与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成渝经济区、长株潭、山东济南等地区的对接。今年粤港澳大湾区招商活动中,我州共签约承接产业转移项目84个,总投资760亿元,与正威国际集团、比亚迪集团等30多家500强企业和行业领军企业、上市公司达成了合作意向,已经有一批企业来我州投资兴业。


四是精准配套服务。重点抓好交通、信息、物流和水电气等基础设施建设,将开发园区建设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平台,着力提升承载能力。扎实抓好“放管服”改革,全面降低企业成本,努力营造重商、富商、安商的发展环境。


今天的湘西,是一方开放开发的热土,处处都是商机,我们竭诚欢迎海内外广大投资者前来湘西投资兴业,也欢迎记者朋友们多为我州宣传推介。






人民日报记者:湘西州2016年被国家民委正式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州”,多年来民族团结进步工作一直走在全国前列。请问,湘西州的生动实践,为湖南省乃至全国民族工作创造了哪些宝贵经验?



廖良辉


谢谢记者的提问。湘西州是湖南省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州。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州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紧紧围绕“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民族工作主题,扎实推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落地生根,全州“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思想更加深入人心,2018年,独具特色的湘西经验被国家民委向全国民委系统进行推广,引起了强烈反响。全州上下呈现出经济加快发展、民生明显改善、社会和谐稳定、民族团结进步的良好局面。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一是把维护民族团结当作生命线。维护民族团结是少数民族地区的首要政治任务。我州在2013年被国家民委列为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首批试点之后,州委州政府立即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与全州中心工作同安排、同部署、同落实。2016年底我州正式被国家民委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州”,永顺老司城被命名为第五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湘西州民族团结的氛围日益浓厚,300万各族人民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越来越强,精准扶贫首倡之地盛开了民族团结之花,呈现出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良好局面。


二是把发展民族经济当作重要任务。湘西经济的发展就是民族经济的发展。我们立足特色资源优势,以农业特色产业园区、工业集中区、旅游景区、商贸物流区“四区”建设为抓手,推动产业集聚集约高效发展,壮大民族经济,形成了湘西特色的新型产业体系。2018年,湘西地区生产总值突破600亿元大关,是1952年的62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由1952年的75元,增加到2018年的22885元。特别是我们大力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打造了以凤凰历史文化名城游、德夯民俗风情游、猛洞河土家文化生态游、里耶古城游四大旅游板块,成为全国旅游高增长地区和知名旅游目的地,有力助推了脱贫攻坚。


三是把保护传承民族文化当作关键之举。民族文化是湘西的根,也是湘西的魂,把根留下,把魂守住是湘西各族儿女的共同愿望。我们用好用活民族区域自治立法权,先后出台了古城古镇古村保护、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及传承人保护、土家族医药苗医药保护先后出等地方性法律法规,有力地促进了民族文化的保护,确保民族文脉代代相传。2010年,我州获评武陵山(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2015年,老司城遗址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是湖南省首个世界文化遗产。2018年,湘西苗族赶秋被列为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四是把培养民族干部人才当作重要保障。我们高度重视民族教育,积极落实高考政策,每年有万余考生享受高考民族优惠政策,培养了一大批少数民族人才。我们高度重视加强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少数民族干部占全州干部总数的82%,其中厅级、县处级、乡科级干部中,少数民族分别占到65%、74%、83%;还有很多的文化、教育、科技、卫生等专业人才,已经成为各行各业的建设者和领头羊,成为建设美丽开放幸福新湘西的生力军。






副州长李平答记者问


中国日报记者:我多次到过湘西,印象中,湘西的空气好,风景美,民族文化绚丽多彩,是我们湖南旅游资源非常丰富的地方。请问湘西的生态文化旅游发展之路走得怎样了?未来有怎样的目标和规划?



李平


谢谢记者朋友们对湘西文化旅游资源的评价和宣传推介。神秘湘西是锦绣潇湘文化旅游的重要板块。近年来,我州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按照省委省政府“实施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服务经济转型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抓住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机遇,完善基础设施,推动景区提质,加大历史文化保护利用力度,促进文旅融合发展,探索走特色化、差异化生态文化旅游发展之路,取得了显著成效,旅游人次和旅游收入连续十年保持两位数增长,2018年全州接待国内外游客5138.72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440.9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5.09%和25.97%;今年上半年,全州接待国内外游客2534.7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26.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3.9%和18.45%,旅游业已成为湘西州的主导产业。
一是科学谋划好。州委、州政府围绕建设国内外知名生态文化公园和世界旅游目的地工作目标,把州域国土作为一个全域生态、全域文化、全域旅游、全域康养的大公园规划、建设和管理,编制了《湘西州全域旅游建设规划》、《湘西州地质公园规划》、《湘西州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等,构建了“1+3+N”全域旅游综合管理机制。创新文旅营销模式,运用节庆节会活动、目的地营销及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媒体、新技术,构建多形式、多渠道旅游营销模式。
二是景区建设好。补短板、强基础,着力推进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打通湘西旅游的毛细血管,规划建设1000公里旅游公路、1000公里生态旅游景观走廊和1000公里旅游慢行体系,打造湘西景区间“一小时旅游经济圈”。全州重点景区及乡村旅游景点,严格按照国家等级景区建设,实现旅游厕所、游客服务中心、旅游标识系统等旅游服务设施全覆盖。发展智慧旅游,建立信息管理平台,提高服务水平。目前,全州创建了国家3A级以上旅游景区30个,乡村旅游示范村58个,四星级以上乡村旅游点40个。
三是产业融合好。促进文旅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努力做好“旅游+农业”、“旅游+文化”、“旅游+扶贫”、“旅游+互联网”融合文章,探索出了十八洞、红石林、芙蓉镇、老司城等一批“景区带村型、村落景区型、公司+村集体型、能人带户型”具有湘西特色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建成山谷居民、湘西七绣坊、惹巴妹等一批“非遗+扶贫”就业坊、文创“扶贫车间”、“让妈妈回家”等“旅游+文化+扶贫”基地;培育出松桂坊等一批“旅游+互联网+扶贫”文旅营销新业态。去年,湘西州乡村旅游接待游客123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4.9亿元,乡村旅游三年累计带动9.4万人脱贫。
四是品牌创建好。围绕“锦绣潇湘”主题品牌,深入发掘湘西地质景观、人文景观、生态景观独特魅力,高品质打造“神秘湘西”品牌下的“天下凤凰、里耶秦简、土司王城、梦里边城”等子品牌。老司城遗址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品牌;湘西地质公园正在申创世界地质公园品牌;苗族赶秋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凤凰古城、矮寨奇观景区、老司城景区正在申创国家5A级景区;172个中国传统村落完整保留着农耕文明,守护着乡愁。这些创品夺牌工作,极大提升了“神秘湘西”文旅品牌的影响力、竞争力。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质量把湘西州建成国内外知名生态文化公园和世界旅游目的地。
神秘湘西,梦里边城,等你来!





现场花絮





【助力脱贫】湘西州对专场新闻发布会进行了精心部署,在发布会现场设置土家族、苗族特色展位和“湘西香伴”有机富硒农产品展示区,推介十八洞猕猴桃、古丈毛尖茶、保靖黄金茶等名优特产品,助推湘西州脱贫攻坚。









现场展台摆满了来自湘西的特色农产品



湘西州70年发生的深刻变化,是中国民族地区发展的生动缩影,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党的民族政策的政治优势。湘西州精准脱贫的生动实践,充分印证了习近平精准扶贫重要论述的真理光芒和实践伟力。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湘西州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加快建设美丽开放幸福新湘西,努力描绘好新时代湘西改革发展的新画卷。





来源|湘西网 (资料图片来源于州政府办

记者|龙尧 黄谆 谢杰 胡迎赢

编辑|杨世芳

监制|陈昊


精彩内容速览一分钟



■ 【奋进中的湘西】改革开放40年,湘西成就这么大!

■ 畅想湘西人居美好生活!他们这样说……

■ 湘西州书法、非遗展来了,快来看!

■ 湘西的他,《人民日报》这样追忆……

■ 喜报!凤凰古城又获全国大奖!成全国十大适游景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